吴所长致辞
杨海钢研究员作报告
合影
2013年5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可编程芯片与系统研究室(十一室)承担的实践九号B星基于“慧芯二号”可编程逻辑电路在轨测试任务总结评审大会在北京召开。
总装电信部航天局、总装航天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总结评审会,中科院电子所所长吴一戎院士出席并致辞。
总结评审会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中科院声学所、自动化所、航天五院物资处可靠性中心、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航天五院503所、航天八院804所、中国电科29所、空军装备研究院通信所、国防科技大学、科电航宇公司等多家单位。以中科院声学所侯朝焕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杨海钢研究员所做的芯片在轨测试总结汇报,并审查了相关技术文档、测试报告,认为“慧芯二号”可编程逻辑电路成功完成了所负责的在轨数据处理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和部分超过任务书规定目标,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实践9号A/B卫星是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规划中的首发星,于2012年10月中旬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被成功发射升空送入既定运行轨道。中科院电子所负责研制的“慧芯二号”芯片是国内自主研制的同等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首次作为有效载荷搭载上星。
“慧芯二号”可编程逻辑电路在紧迫研制节点下,在空间应用关键技术上取得阶段性突破,全面通过了航天五院物资部的地面可靠性试验和器件测试。
在轨期间,对“慧芯二号”实现的高可靠数据存取功能进行验证,器件功能正常,未发生功能中断或闩锁现象,卫星返回的实验测试数据和地面试验预估的在轨单粒子翻转概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于“慧芯二号”可编程逻辑电路应用验证板资源,利用率超过70%,通过连续一个月的在轨数据分析,器件在复杂空间环境下无读写不一致、复位和超时等异常现象,在深空轨道上成功完成了数据处理任务。
此次搭载试验,实现了国产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的空间在轨验证,突破了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空间应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属国内首次。在轨试验的成功,是国产可编程逻辑电路航天应用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轨卫星系统载荷的基础研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航天装备核心元器件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