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时节,惠风和畅,2014年7月8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电子学分会第三次科技沙龙在电子所召开。作为一场名符其实的“科学技术前沿沙龙”,特邀中科院电子所传感器开放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蔡新霞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赵清副教授作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编辑组副组长桂文庄,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科学智慧火花专家组副组长李致洁,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主任麻莉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处副处长任红轩,电子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殿义,学术委员会主任、前所长朱敏慧,综合办主任蔡晨曦,所科技处副处长党雅文,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冯庆等同志莅临指导,电子所老科协部分会员与会,参会的还有电子所传感器开放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会议由老科协理事长宋家骏研究员主持,执行理事长林世昌研究员致辞。
蔡新霞研究员作主旨报告,题为“新型微电极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应用”。微电极生物传感器技术是生化信息检测的重要方向,随着电子信息科技与生物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交叉融合,其向小型便携、实时快速、高灵敏、集成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在医疗卫生现场快速检测、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本技术经过十余年研究,主要在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电极敏感膜材料关键技术、微电极集成化生物传感器制备新工艺、电化学和电生理微电极阵列检测新方法和新仪器三个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实现了新型便携生物传感器的系列化、实用化和国产化,促进了我国传感技术进步和敏感电子学学科发展,为提升我国生物传感器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将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赵清副教授主讲了“固态纳米孔传感器在生物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基于纳米孔传感器的DNA测序技术由于无需标定、无需扩增、使用剂量少、可读长序列、低成本、可实现单分子高通量探测等诸多优势,巳成为第三代基因测序领域中研究最为活跃和有潜力的竞争者之一。此外,固态纳米孔生物传感器在单分子探测及某些早期疾病诊断领域也将发挥独特作用。报告从基因测序的意义和方法;纳米孔技术的提出、发展和挑战;固态纳米孔传感器的制备进行展开。然后针对基于固态纳米孔DNA测序面临的两大挑战:如何大幅提高测量的空间分辨率(使用更薄的纳米孔支撑膜)和时间分辨率(减慢DNA的穿孔速度)这两个方面,重点介绍当前开展的单分子探测实验技术和新材料应用。
以上两位专家的报告,用她们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杰出的创新能力在科学前沿的出色成就给与会者上了生动一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令人振奋。
接着,沙龙进入自由讨论,大家发言踊跃,对两位青年专家的报告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且对如何创新和实现产业化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并向报告人提出多个问题,气氛热烈。朱敏慧、孙殿义和桂文庄、李致洁等同志对报告人以极大的鼓励,对今后的工作寄以更高的期望,希望年轻人对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并要求将报告文稿整理成上网稿件,在“科学视点”栏目上发表,以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
本次科技前沿沙龙达到了预期目的:交流了解新型微纳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现状,研讨技术发展方向和问题,交流了解微纳生物传感器应用情况,研讨推广应用的领域和市场前景等。本次沙龙的一个特点是选题为科技前沿的课题,邀请青年有为的科学家作报告,欢迎年青的研究生参会,讨论的话题富有创新思维和建议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使科技沙龙显得很有活力。
(电子所人事教育处 张文慧 )
(老科协 欧阳行仓 林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