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研究生教育 | 国际交流 | 学术出版 | 科学传播 | 人才招聘 | 图书馆
 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学科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6-03-30 作者: 【字号:   【点击率: 打印本页 关闭
     一、概况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科学研究所。48年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获得了4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00多项分获国家及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电子所已形成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四个优势领域。

    电子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微波成像合成孔径雷达(SAR)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单位,28年来,完成了几代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和大量关键技术的攻关,并承担了我国第一代合成孔径雷达与处理系统的国家重大任务,已成为我国合成孔径雷达及其应用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电子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微波器件和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长期以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特种微波器件的研制任务,为我国卫星、雷达、导航、加速器等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子所长期以来致力于高功率红外气体激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高功率高重复频率脉冲红外气体激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高功率,高重复频率脉冲红外气体激光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我国传感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之一,和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的所在地,电子在深化微传感和微系统及新型真空微电子器件等研究方向已形成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所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互访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次,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电子所还多次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的《电子与信息学报》(原《电子科学学刊》)、《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在国内外发行,享有较高的声誉。

    电子所非常重视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六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3人。

    为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贯彻落实科技兴国和知识创新工程的伟大战略,做为科学院创新工程建设的首批试点单位,电子所正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在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闻名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础、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二、学科介绍

    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专业。其理论基础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数字信号理论。涉及信息的获取、传输、记录和处理等全过程。覆盖了通信、雷达、导航、遥测、遥控、遥感和电子对抗等工程领域。本学科又与电子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研究领域相互交叉。

    在这一领域,电子所重点在于机载、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等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在电子所的星载雷达系统部,成像雷达系统部、电子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部和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具有培养系统型、专业型人才的条件和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技术

    ◆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技术

    ◆ 星载微波成像雷达系统技术

    ◆ 微波成像雷达新技术新体制

    ◆ 机载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系统

    ◆ 多极化多模式成像雷达技术

    ◆ 小卫星轻型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

    ◆ 合成孔径雷达星上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 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与成像研究

    2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创新一批富于创新的高级人才,为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专业的培养依托电子所现代信息技术部,成像雷达系统部和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 遥感数据处理技术

    ◆ 星载SAR定标信号处理技术

    ◆ 星载SAR定标系统研制

    ◆ 光学卫星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技术研究

    ◆ 遥感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 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研制和成像处理研究

    ◆ 高分辨率SAR成像算法

    ◆ 遥感图像中的目标识别技术

    ◆ 综合遥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

    3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是电子器件、激光器件和光器件的基础,我所自1960年建立本学科以来,在微波电真空器件、传感器技术和激光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四十多年来,为我国卫星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导弹制导、粒子加速器、可控热核聚变装置、微波遥感、生物医学以及材料加工等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研制出了多种高水平的关键器件,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专业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高技术创新,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目前已和美、日、英、法、俄、德等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固定的学术联系。本专业重视年青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常派出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许多毕业的研究生已成为本专业的研究骨干和课题负责人,也有许多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微波与技术器件发展研究中心、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部、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院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

    (1)微波电子学、大功率微波器件

    ◆ 空间行波管放大器

    ◆ 大功率栅控行波管

    ◆ 宽带行波管

    ◆ 宽带大功率单注、多注速调管

    ◆ 大功率微波在材料制备和加工方面的应用研究

    ◆ 大功率毫米波回旋振荡器和放大器

    ◆ 超大功率微波电子系统

    ◆ 阴极电子技术

    ◆ 微波电子器件的仿真技术

    (2)传感器技术

    ◆ 集成微光、机、电系统理论及技术基础

    ◆ 基于MEMS技术的DNA生物芯片及生化微系统

    ◆ 多功能生物传感器在线检测系统

    ◆ 氢离子敏场效应管及小型固态PH传感器

    ◆ “电子鼻”及智能识别系统研究

    ◆ 真空微电子传感器及系统

    ◆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 微波功率传感器

    (3)激光的产生及应用

    ◆ 高功率高重复率TEACO2激光器

    ◆ 高功率激光调谐技术

    ◆ 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 大功率高电压电容充电电源

    ◆ 放电引发脉冲化学激光器

    ◆ 高功率脉冲技术与其应用于高功率激光的研究

    ◆ 激光在医学、化学、材料加工和大气污染探测应用中的基础性研究

    ◆ 高气压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动力学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是电子学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一,它着重研究电磁波,特别是微波毫米波的传播、传输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它在雷达、通信、电视广播、粒子加速器、微波遥感、微波能应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对国家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开放研究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 高性能、多功能和专用微波成像系统及相关技术

    ◆ 微波成像的信息、图像处理与分析

    ◆ 微波成像新体制、新概念、新技术

    ◆ 电磁场理论与三维电磁场的解析与数值方法

    ◆ 微波通信

    ◆ 天线与电波传播

    ◆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介于固体物理学和无线电电子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技术科学。微电子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技术基础,它推动着人类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本专业的培养依托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及微传感器技术:包括,MEMS器件设计、加工制造技术;MEMS封装技术;MEMS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电路等

    ◆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系统:包括,专用集成微型传感器技术等

    ◆ 芯片集成系统(SOC):包括,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射频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技术等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2008-200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邮件:iecas@mail.i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