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我首个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制图完成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宫鹏研究员今天向记者透露,我首个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制图完成。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湿地总面积已减至30.8万平方公里,10年内湿地面积减少了5.08万平方公里。该研究由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宫鹏、牛振国、程晓等共同完成。
宫鹏介绍,2008年4月以来,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赵魁义、周德民等著名湿地专家指导下,利用新的分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13个类别,得出更精准的数据,即我国湿地总面积已减至30.8万平方公里。“尚未发表的这组数据更具科学性”。
研究发现,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湿地,目前三江平原和洞庭湖湖区的大量湿地已被转作农业用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少湿地被直接转化为建设用地。
“湿地是有机碳的汇聚地,湿地用途的改变,在无形中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宫鹏介绍,尽管湿地总面积大幅减少,但人工湿地却在增加,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新建了大量以渔业养殖为目的的人工湿地。而人工湿地生态功能单一,不能发挥天然湿地的大部分生态功能。他说:“天然湿地为大量的微生物、湿生植被、鱼类和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环境,本身是个物种丰富的基因库,它的破坏意味着地球上物种资源的损失和上述重要生态功能的丧失。”
此次湿地遥感制图的完成,能为我国刚刚启动的湿地大调查提供资源配置依据,为长期湿地变化监测打下基础。
同时,由于湿地与血吸虫病、疟疾、禽流感等与环境相关的疾病传播息息相关,及时掌握湿地分布和变化状况,能为深入了解疾病传播途径提供重要的环境参数。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