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最新发现与创新:我率先实现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量子中继器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本报合肥8月31日电 记者从中科大获悉,该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地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亟须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28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上。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绝对安全等特点,是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然而,作为量子通信的基本资源,纠缠光子极易被信道吸收,造成信号随通信距离指数衰减、误码率提高,进而导致通信失败。目前量子通信的距离被限制在100公里量级。奥地利科学家在理论上提出,可以通过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纠缠交换和纯化技术的结合来实现量子中继器,从而最终实现大规模的远距离量子通信。
潘建伟及其奥地利同事分别在1998年和2003年在实验中实现了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但是量子存储的实验实现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潘建伟和他的同事陈增兵、赵博等,于2007年提出了具有存储功能并且对信道长度抖动不敏感、误码率低的高效率量子中继器的理论方案。同时,中科大潘建伟小组及其德国、奥地利的同事经过多年合作研究,在逐步实现了光子—原子纠缠、光子比特到原子比特的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在实验上实现了此类量子中继器。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