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研究生教育 | 国际交流 | 学术出版 | 科学传播 | 人才招聘 | 图书馆
 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日新技术可使锂离子电池大幅扩容
发布时间:2016-03-30 作者: 【字号:   【点击率: 打印本页 关闭
     新华社东京10月25日电 日本一家公司最近开发出锂离子电池制造新技术,利用硅氧化物、纳米硅、碳等生成的新型材料制作电池负极,使电池容量比目前使用石墨作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增加2至5成。

    硅具有价格低廉且对锂离子的吸收率高等特点,适合制造大容量电池。但是,硅吸收锂离子时的膨胀率也很高,用作电池负极易产生裂缝,进而缩短电池寿命。因此,硅材料制成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一直没能实用化。

    据《日经产业新闻》日前报道,日立万胜公司采用新技术,让纳米硅散布于硅氧化物材料内部形成“含纳米硅化合物”,再混合这种“含纳米硅化合物”和碳材料,形成“纳米硅多孔质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增加了纳米硅之间的空间,解决了电池充电时纳米硅的膨胀问题,使硅材料作电池负极变得可行。

    研究人员说,这种新型电池的容量比使用石墨作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增加2至5成。但是,新型电池充电约300次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充电容量下降。而目前利用石墨作负极的电池充电约500次后,充电容量才会明显减少。日立万胜公司计划再次改良新材料,解决新型电池的充电寿命问题。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2008-200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邮件:iecas@mail.i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