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如何迎接绿色时代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今年7月1日,3年前出台的欧盟《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正式生效。有消息证实,美国、日本等国已经从中“取经”,酝酿出台各自的环保法规。专家预言,欧盟《指令》很可能成为全球电子绿色法规的重要标志。这似乎预示着,电子信息产品“绿色时代”正在走来。
然而,我国3年前就动身且业已投放市场的采用“绿色工艺”生产的“绿色”电子产品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也始终“深居幕后”。从起初生产上的未雨绸缪到如今市场上的“不动声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技术工艺难保产品质量
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所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说,技术工艺瓶颈是首要问题。
就拿手机生产来说,早在2003年《指令》刚刚出台尚未实施时,就有中兴、波导、TCL等国内龙头手机厂商未雨绸缪,改造生产线,涉足无铅的“绿色手机”的生产。
“但由于技术和产业等瓶颈,产品真正投放市场后前景如何还有待考验,而要实现大规模'无铅化’生产,至少需要两三年。”何桂立说。
铅的含量限制,在欧盟《指令》中被排在第一位。“无铅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在于无铅焊接技术。目前普遍用于替代铅的焊接物质是锡,虽然国际通用的无铅焊锡配方已经确定,但是无铅焊接技术在工艺处理上仍然面临难关。”何桂立说,比如,无铅焊剂的熔点比含铅焊锡要高,焊接温度的提高容易造成元器件的损坏,或造成电子产品的质量隐患。
产业链条配合缺乏默契
业内专家指出,“绿色”生产的实现牵涉到研发、材料、采购、工艺、生产等各环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无铅化是对整个产业链的调整,整机厂商需要与各元器件厂商保持配合和支持,在摸索中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改造。”何桂立说。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姜风认为,虽然中国家电行业大部分的出口厂商都为《指令》做好了准备,但是厂商面临的出口风险仍然很大。
“在基础材料供应过程中,各厂商已经要求材料商提供符合欧盟环保要求的检测报告,然而厂商并不能将产品的质量完全寄希望于材料商的诚信,一个环节的疏忽可能会导致整个产品不达标。”她说。
部分企业难承成本压力
姜风介绍说,执行欧盟《指令》标准,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会提升5%%左右,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的增幅可能高达30%%,这部分成本的提高,将由消费者和制造商共同分担。而中小企业在应对环保标准的过程中,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据媒体报道,长虹、海尔、康佳、创维、TCL、格兰仕、美的等本土家电巨头已经全面完成了应对欧盟《指令》标准的国内生产基地及生产线改造。而姜风估计,中小企业在这场“环保考试”中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有1/3的中小家电企业可能因成本高昂而被迫放弃欧洲市场。
政府既要“加压”也要“减负”
早在今年3月1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等7家国家部委就联合颁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欧盟《指令》规定,相关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之前,需要进行“自我声明”,并提供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信息,但进入市场后,一旦查出与声明内容不符,将被“驱逐”出欧洲市场。而我国《办法》则更为严苛,某些电子信息产品可能需要通过强制性认证,才能投放市场。
何桂立说,面对产业和市场的风险,“绿色”电子信息产品的推广无疑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而信息产业部在《办法》中也表示,将对积极开发、研制新型环保电子信息产品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支持。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