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研究生教育 | 国际交流 | 学术出版 | 科学传播 | 人才招聘 | 图书馆
 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中印科学家合作首次揭示植物迁移与喜马拉雅山抬升关系
发布时间:2016-03-30 作者: 【字号:   【点击率: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报北京4月23日讯 (记者刘茂胜) 中印科学家依据化石植物的直接证据,首次揭示了植物迁移和板块运动以及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关系。这项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承森领导的植物演化和环境变迁研究组,与印度科技部所属的萨哈尼古植物研究所合作研究的主要成果,由中印科学家联名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古植物学与孢粉学论评》上,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印度半岛处于热带地区,现代植被属于热带类型。在1亿多年以前,印度板块从南半球向北漂移,穿过赤道,到达现在的位置,其所具有的气候和植被都是热带类型。

    在印度东北部海拔大约15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和温带的植被成分,而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第三纪植被依然是热带类型,缺乏亚热带和温带成分。那么,印度东北部的亚热带和温带的植被成分是从什么地方而来的?多年来,这个科学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与印度东北部隔雪山遥遥相望的我国云南地区,在第三纪和现代都是以亚热带和温带植被为主。但是由于连绵高耸的雪山的隔离,云南的亚热带和温带植被分子不可能翻越雪山到达印度东北部地区。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李承森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和印度同行利用植物化石证据开展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研究表明,在过去的6500万年里,中国云南的亚热带和温带植被分子在喜马拉雅山大规模隆起之前的始新世至早中新世时期向西迁移到日喀则等地区。在此期间,分隔印度和亚洲之间的特提斯海逐渐消失。中中新世以后,喜马拉雅山隆起的规模逐渐加大,这些亚热带和温带的植被分子在晚上新世至更新世时期进一步向西迁移到海拔在1500米到1800米的克什米尔地区,而后又沿着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山麓经过印度北部地区最后迁移到印度东北部地区。

    中印双方开展新生代植被的对比研究,并对喜马拉雅山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演变开展合作研究,有利于这个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对全球变化的深入理解,对促进中印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印两国在现代植物和化石植物等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交往历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已故著名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曾在印度洛克瑙大学师从萨哈尼教授,并且和萨哈尼教授共同组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古植物学研究所。1949年萨哈尼教授去世后,徐仁先生接替主持该研究所工作,并于1952年完成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学家》(The Palaeobotanist)的创刊工作。后应周恩来总理和中国科学院李四光副院长邀请,徐仁先生回到祖国从事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的教学和研究,李承森曾是徐仁院士的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科学时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2008-200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邮件:iecas@mail.i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