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科学家首次发现新的中子衰变方式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本报莫斯科2月14日电(记者 董映璧) 一个由俄罗斯、比利时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中子衰变的新方式———放射β(beta)衰变,即一个自由中子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有关专家指出,该科研成果对粒子物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乍得威克首次发现了中子。中子具有与质子大约相同的质量,属于重子类,由两个底夸克和一个顶夸克构成。绝大多数的原子核都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仅有一种氢原子的同位素例外,它由一个质子构成)。在原子核外,中子性质不稳定,半衰期为15分钟。
基本粒子学理论认为,所有与带电粒子碰撞的反应形式都应释放出光子。但由于光子的能量很小,技术上很难“捕获”。目前,通过实验观察到的中子衰变方式只有一种,即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而没有观察到释放出的光子。
多年来,一个由俄罗斯、比利时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一直致力于中子衰变方式的研究。最近,研究人员使用三度重合的低能粒子记录技术:同时记录电子、光子的飞行时间和质子获得的脉冲能量,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子的一种新衰变方式———放射β衰变,即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实验还发现,平均300分之一的自由中子能够释放光子。
据悉,2002年该科研小组曾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但由于记录设备的灵敏度不够,未获得成功。之后,研究人员设法提高了低能粒子的实验记录精度,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未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还有望将实验记录精度能提高10%,重复上述实验。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