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研究生教育 | 国际交流 | 学术出版 | 科学传播 | 人才招聘 | 图书馆
 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可控核聚变”:能源问题终结者
发布时间:2016-03-30 作者: 【字号:   【点击率: 打印本页 关闭
     彻底解决能源问题也许并非天方夜谭。记者近日从浙江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非线性等离子体科学研讨会上获悉:为彻底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中国、欧盟、美国等六国科学家再一次向“可控的核聚变难题”发起了新的挑战。这让人们对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充满了新的希望。

    从海水中提炼氘技术已掌握

    我国能源紧缺,在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需要寻求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如大力发展水电、核电等。但水资源同样非常紧张;核变电厂的核燃料资源有限,而且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很难处理。因此发展一种既原料丰富又安全环保的能源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当务之急。

    在这种背景下,利用从海水中提炼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巨大的能量以解决能源问题,成为一条新的科学思路被再一次提上了桌面。科学家从一升海水可提炼六分之一克氘,其聚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而且聚变后的产物没有任何放射性。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盛正卯说,从海水中提炼氘技术已掌握,问题是核聚变过程中不能实现可控,因此一旦解决了可控的核聚变难题,整个世界的能源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可控核聚变,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科学家已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装置内1000多万摄氏度的高温并能持续放电4分钟,这是我国目前达到的最好成绩。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发电还有许多根本性的难题没有解决,其他发达国家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而且研究花费巨大,以致一个国家难以单独承受。因此,迫切需要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我国有能力完成ITER计划10%%以上的工作

    今年6月2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多年的构思和谈判,这一天在莫斯科召开的有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参加的六方会议上,最终决定由六方共同出资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造一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为当前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和今后商业聚变电厂的建设建立起一座桥梁。

    这项“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间合作项目,总投资100亿欧元(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其中欧盟预算30亿欧元,法国承担20亿欧元,中国等其他5个成员国各承担10亿欧元。项目从2006年开始建造,2016年建成投入运行,预计运行20年,输出功率为50万千瓦。中国作为一个完全成员投资10亿欧元可以享受整个项目的全部知识产权,而且全部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中的十分之一由中国派遣,全部设备、材料的十分之一在中国采购。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参加的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教授一直参与ITER计划,现在是中国ITER专家委员会成员。他说,中国能加入到这一计划除了中国的财力外,主要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国有能力完成ITER计划10%%以上的工作,尤其是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盛正卯说,解决“可控的核聚变难题”,从理论上讲至少30年后可将海水聚变成能源。人类可以用上新的海水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要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激光核聚变首席科学家贺贤土认为,我国目前实验基础和所达到的技术水平都不错,但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年轻一代核聚变研究人员。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国年轻一代的核聚变研究人员。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2008-200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邮件:iecas@mail.i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