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向着创新型国家迈进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本报北京9月27日电(记者 刘恕) 科学种田在现代农业社会不是新鲜事儿,可是当农民带着掌上电脑式的“农务通”,轻轻触摸屏幕,一个移动的农业科技图书馆让电脑农业专家随叫随到时,就连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打太极拳、玩刀术,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传统项目,但是当一个真人大小的机器人做出这样的表演,就不能不令人惊奇。
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然而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的3600个柜员机却因为全部采用国产软硬件设备,让取钱这事儿也变得不同寻常。创造这些神奇的正是科学技术。
在北京海淀展览馆7800平米的展厅里,416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果穿起了科技创新的一个个亮点,讲述着百姓身边无处不在的科技魅力,彰显了自主创新的广阔天地。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在展览中,阵容庞大的要数电动汽车。场内外停放的十几辆新一代电动汽车,惹得许多观众驻足围观,急切地打听着产品性能和价格。在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的电动汽车取得了重大进展,天津清源电动汽车已经出口美国100多辆,东风混合动力轿车将于年底上市,“超越三号”燃料电池汽车正在改进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耐久性,为小批量产业化作准备。这些成果都出自“十五”国家12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电动汽车专项。
“十五”期间,为了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国家启动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5年来,我国已在芯片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磁悬浮列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以来,围绕着“创新”和“产业化”目标,国家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了战略部署。组织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将项目、人才、基地能力建设与体制环境建设结合在一起。新的科技发展布局结出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我国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具有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产品开始形成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仅以IC专项为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从1999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近10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造福亿万平民百姓
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200多公斤的大南瓜、色泽鲜艳的太空椒、富含营养的食用海水蔬菜……各种新奇的瓜果蔬菜摆满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的农业展区,这些采用新技术培育出来的成果正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一辆拥有8项专利的食品安全车能在几十分钟内检测出农药残留、甲醛等20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成为快速检测的“流动实验室”,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发展“以人为本”,“十五”期间,在农业、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和医疗设备与医学材料研发、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以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全国人民切实分享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5年来,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已申请国内外专利2130件,获得批准572件;通过品种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610个,进入区试的作物新品种233个,累计推广面积7.36亿亩。由我国首创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世界20多个国家,小麦、大豆、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已获得新药证书22个,115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SRAS疫苗、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以及艾滋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批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进入临床研究或投入生产。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治疗恶性肿瘤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新药。随着大量创新药物的面世和国产CT扫描机、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机器人等一批国产新型医疗设备的研发应用,老百姓看病吃药贵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科技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湖泊污染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安全饮用水等关键技术的示范工程,改善了水体、大气等环境质量;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海洋环境预报与减灾技术研究、强地震短期预测与救灾技术研究、矿山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为减灾、防灾以及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洁净煤技术、风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为我国积极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技术保障。
引领未来的新起点
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无不闪烁着科学技术的光芒。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成果惠泽亿万人民。
自主创新是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所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明确提出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003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纲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统领全篇,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和任务,明确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十五”期间,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大支撑作用,也必将对“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