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自然基金委为科学家“减负”“加钱”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晏燕) 去年以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通讯评审的专家们发现,他们收到的评审文件袋变“薄”了。据了解,这个被称作“3+1”的评审模式,是新一届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探索制度创新为科学家“减负”的一项举措:每一位参评专家的工作量将因此减少50%。
在今天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届二次全委会”上,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指出,为科学家营造良好的自由探索与创新环境是基金委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他认为,科学基金肩负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和引导基础研究为国家目标服务的重任。在有限的国家财政投入上完成上述任务,需要对传统的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焕发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和严肃的科学作风服务。
为了确保评审专家以充裕的时间和精力遴选创新项目和优秀人才,基金委在通讯评审工作中进行了“3+1”的评审模式,即同一学科指派同一专家的评议份数不得超过15份;同一专家同期在全委评议数量不得超过30份。使评议专家工作量因此而大幅降低。一位参评专家称此项改革使他们找到了一种参加国家科学项目少有的轻松感觉。
调整面上、重点项目资助经费的拨款方式,提高首次拨款额度。基金委将首次拨款额提高至项目资助经费的60%,以保证科学家在研究起步阶段得到比较充裕的经费支持。
改进受理和评审流程,实行集中受理“一站式”服务。2004年以来,为了减少申请方科技人员工作量将受理申请书从6份降为1份。并积极推动评审信息化建设,使网上申评量达到96%,比上一年提高44%。并试点开展国际通讯评审。
在今天的会议上,财政部官员表示,国家将继续加大支持基础研究经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