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我国学者发现细胞质影响克隆鱼发育的新证据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新华网武汉3月9日电(张晓良、詹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作言领导的研究小组第一次从分子水平发现了细胞质影响克隆鱼发育的新证据,即受体卵细胞质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克隆鱼的发育及形态发生。这一成果已得到世界一些权威组织的认可。
朱作言院士介绍说,研究小组以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胚胎细胞核为供体,以金鱼去核未受精卵为受体,进行属间克隆,在总共501枚操作卵中,得到7尾正常发育为成体鱼的属间克隆鱼。克隆鱼的外形特征酷似细胞核供体鲤鱼而不同于受体金鱼,转植基因的PCR检测和总DNA的RAPD比较分析均证实克隆鱼的核基因组DNA来源于供体鲤鱼;但对供体鲤鱼和受体金鱼的线粒体DNA在克隆胚胎及克隆鱼的追踪研究发现,在血液循环期以前的克隆胚胎中共存着来源于供体和受体两种类型的线粒体DNA,在其后续发育阶段的克隆胚胎直至克隆鱼个体中,仅存在受体细胞质的线粒体DNA。而且,7尾克隆鱼中,6尾个体的脊椎骨数量是26-28个,1尾个体的脊椎骨数量是31个,而通常鲤鱼的脊椎骨数量是33-36个,金鱼的脊椎骨数量是26-28个。
实验数据表明,受体卵细胞质在克隆鱼的发育和性状决定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该研究第一次从分子水平发现细胞质影响克隆鱼发育的新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这一成果已于今年3月在美国最新出版的一期《BIOLOGY OF REPRODUCTION》(繁殖生物学)上发表。
朱作言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致力于鱼类分子遗传及生物工程的研究,曾于1984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他早年曾参与合作完成了鲤鱼和鲫鱼之间细胞核移植,同时也发现克隆鱼脊椎数量发生的特殊性,但囿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分子水平的证据说明种间克隆鱼的遗传来源及细胞质对克隆鱼发育的影响。(完)
文章出处: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