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2004:中关村创新的三个关键词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 崔军强 黄威) 2004年是中关村快速发展的一年。前11个月,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总收入接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32%,新认定高科技企业近4000家。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三个关键词折射出中关村创新手段的深刻变化。
第一个关键词:创新主体
提起中关村的技术创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北大、清华和中科院这些科研“正规军”,但无论从统计数据还是重大技术成果来看,中关村的企业都当仁不让地将“创新主体”揽至名下。“中国芯”的代表“星光”系列产品在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创造这个业绩的是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超导电缆2004年7月在云南电网投入使用,其电压、电流等主要性能指标均超过世界同类产品,但研发者不是科研院所,而是一家名为云电英纳超导有限公司的中关村企业……2004年,中关村诞生了13项重大自主创新技术,基本上由企业包揽。
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中,企业一直是北京技术市场的最大“卖主”,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技术市场总成交额的六成,领先于高校、科研院所。目前,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45%,高出国内企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北京市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认为,与科研机构相比,企业的市场嗅觉更敏感,产研结合更紧密。只有企业全力参与,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活力,这是早被欧美发达国家验证过的经验。
第二个关键词:体制创新
2004年,中关村在体制创新上迈出新步伐,使其作为我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技术辐射基地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中科院产业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决定共建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鼓励中关村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共建研发中心、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这种产研结合的模式,对重大技术项目的转移和实现产业化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中关村的另一个创新之举是成功改造电子城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园中园”,电子城科技园经过体制改革、企业改制、产业改造,已从封闭的军工大院变成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从“财政包袱”变成利税大户。2004年,电子城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上缴利税14亿元,出口创汇78亿美元。专家认为,电子城的改造成功,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国企改制和高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关键词:国际化
作为中关村第一品牌的“联想”,其国际化经营运作耐人寻味。
2004年初,联想集团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这是奥运会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在未来4年内,“联想”将为都灵冬奥会、北京奥运会以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奥运代表团独家提供计算机设备、技术支持。联想集团不久前在北京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业务。此次收购事件,被看作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中关村的国际化还反映在跨国公司的入驻、对园区企业的收购等方面。目前,IBM、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40家研发机构,并且大规模实施员工本土化战略。由留美博士胡晖等3人在中关村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被一家美国公司以18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这相当于公司在创办两年内增值120倍。
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认为,以体制创新和产业化为特点的两次创业,使中关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要跻身“世界一流”,必须进行以国际化为特点的第三次创业。他说,中关村每一个有抱负的企业都应该确立国际化的目标,打造过硬的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销售服务经营体系、管理体系及人才团队。只有如此,中关村的创造力才能真正释放出来,并具备向世界冲刺的能力。
文章出处: 科技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