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行星撞击致恐龙灭绝学说再添证据
本报讯 (记者 刘海英 陈超)一个由41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宣称,最新证据表明,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引发环境灾难,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科学家称,这颗小行星约有15公里宽,以大约每秒20公里的速度(这一速度相当于高速飞行的子弹的20倍),垂直撞击中美洲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克苏卢布。此次撞击产生的能量比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投放到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能量高10亿倍。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乔安娜·摩根称,撞击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波和热气,引发了大火以及超过里氏10级的地震,使得大陆板块出现移动,形成高达300米的海啸。 而导致恐龙灭绝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撞击后从地球内部喷入大气层中的1000亿至5000亿吨的硫酸和粉尘。这些物质遮蔽了阳光,引发了全球性的酸雨,使得地球进入寒冷的冰河世纪,同时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严重破坏,地球上近一半的物种无法适应这种地狱般的环境而灭绝,其中就包括在地球上统治长达1.6亿年的恐龙。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印度德干地区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致。这次火山喷发的持续时间长达150万年,喷出约110万立方公里的熔岩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地球变冷和形成全球范围内酸雨的主要原因。而“小行星撞击”学说是由诺贝尔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博士于1980年首先提出的。自1991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了白垩纪和第三纪末期形成的直径为180公里至200公里的陨石坑后,该学说开始盛行。 在此项最新研究中,该国际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就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学以及气候学等方面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德干地区火山喷发仅在恐龙灭绝的前50万年引起了生态环境的微小变化,计算机模型和观测数据显示,该次火山喷发到大气中的物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短暂,还不足以导致地球海洋和陆地物种的大面积快速灭绝;但使用最新的数据和数值模拟对天体冲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行星撞击给地球环境带来了戏剧性变化,规模足以引发生物大量灭绝。研究小组在白垩纪地层找到了小行星带来的稀有金属铱和撞击后变质的石英,并对350个地点的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源于小行星撞击的物质遍及地球各地,而且小行星撞击与动植物大量灭绝的时间也一致。 日本东北大学地质学教授后藤和久副教授表示,30年来积累的各个领域的大量数据都支持天体撞击引发物种大量灭绝学说,他们的研究是对恐龙灭绝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最新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