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与信息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三大支柱领域和五个重点领域。三大支柱领域分别是微波成像技术、微波电真空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五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微波成像基础研究、电磁探测技术、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先进激光与探测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研究所下设11个研究部门,包括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高功率微波源与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与应用系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地理与赛博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信息处理与图像分析实验室)、空间行波管研究发展中心、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部、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航空微波遥感系统部、微波微系统研发部。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下设两个研究室,分别为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研究室和空间信息智能处理系统研究室 中科院依托电子所建立了院非法人单位——中科院高分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在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代表中科院开展各项工作,并履行管理职责。 经过60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电子所共有在职职工1005人,在读研究生591人,离退休人员772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8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杰出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国家973、863项目专家20余人,国家重大专项的正副总指挥、总设计师近20人。截至2016年底,电子所苏州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102人。 电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共有在学研究生591人,其中博士生296人,硕士生295人,有在站博士后19人。 2016年,电子所在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以“一三五”规划为牵引,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科研生产工作总体态势良好,各研究领域都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和争取到的重大科研项目呈增长态势。在四个重大突破方面,高分辨率星载SAR领域在研多个重点型号任务进展顺利,按照总体的要求完成研制目标;空间行波管领域交付航天产品60套;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领域两大平台在用户的大力支持下,向多个用户部门拓展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航空遥感系统新舟60飞行实现首飞,开展了载荷适航取证和机库选址等工作,并完成了部分应用示范工作。六个重点培育方向在微波成像技术、微波电真空技术、电磁探测技术、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先进激光与探测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任务,交付了一批质量可靠的产品,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的支持。 2016年,电子所高质量地完成了年度科研计划,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在研项目470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工程型号任务、预研项目、自然基金、973、863及科学院支持项目,新签合同209项。 2016年,电子所共发表论文481篇,其中被SCI收录136篇,EI收录185篇。受理国家专利145项,获得授权20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集体奖2项。 2016年,电子所主办的刊物《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与英国Nature联办)被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旗下的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数据库(Emergin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正式收录。2016年,《雷达学报》通过Scopus“内容选择与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更新日期:201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