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关于六室质量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7-03-16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年初,我所参研的高分三号卫星圆满完成5个月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投入使用,至此,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已经顺利完成了“十二五”期间三型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加上“十五”“十一五”完成的多型卫星有效载荷任务,共计已完成六型12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得到了总体及用户的一致肯定。 

  六室在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严把产品质量关。其中技术状态管理就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航天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制造过程的诸多质量控制活动大多是围绕技术状态控制展开的;技术状态是用书面技术文件来保证制造出来的产品完全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技术文件管理又是技术状态管理的基础、也是我们技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文件指企业产品设计图纸、各种技术标准、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以及商务合同、客户资源信息等等,是组织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在员工与公司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员工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员工智慧的结晶;对外它是组织的核心秘密、是组织能够持续发展并在行业内保持强势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对内它是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的共同技术依据,另外技术文件通过复用或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也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所以对技术文件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技术文件因为其决定着产品的技术状态,尤其是航天产品的不可维修性,对技术状态文件的管理提出更加严谨的管理要求,行标对技术文件管理也是有标准要求的,要求细实、准确、正确、完整、动态受控。研发成果工程化过程的技术文件的作用大家都明白,但要落实行标对技术文件进行全寿命周期的严格管理,是一个扭转习惯、有些难度的事情;因为规则、标准从来都是死板的、执行它也是需要时间和成本、加之我们的项目周期短越来越短、产品是单批单件、各项目需求差异大,导致大家认为在技术文件编制、归档、变更等方面不值得花费这么多时间成本、更愿意现场支持解决问题;在此情况下,推行对技术文件的系统化管理的确欲速则不达,需得到领导的支持、员工的理解,配套规范的实际可行才有可能。 

  为做好技术文件管理这件事,需从文件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考虑、认真学习理解行标要求原则、分析总结之前文件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具体问题,从文件的编写要求、格式、编号、绘制规则、完整性、阶段标志、签署等等进行系统考虑,制定符合行标精神且与产品特点相适应的规范、规定,再通过培训、审查落实执行。 

  沿着上述思路,六室相继完善、编制了用于文件编制的系列基础规范(技术文件命名规范、编号原则、格式定义、文件编制要求、常用CAD配置&模版及使用规范、零部件标志要求、标准件及元器件建库规范等)、用于把控输出文件质量的审签流程、用于保证产品文件完整的齐套性要求及用于控制变更的流程;对项目研发工程师进行相关规范、流程的宣贯,在审签环节严格执行,尤其是标审环节。 

  在标审环节,六室的管理期望是严格把关、耐心纠错、取得双赢。对出现的问题不仅把问题找到和提出更改要求、更是从文件设计者意图表达到文件使用理解精准性的双视角,对每份文件存在的每个问题(如:设计意图不清、要求要素不完整、要求不准确、不可测量、嵌套关联关系不清楚、表达方式不标准、成套文件不完整等等)进行一对一讲解存在问题会造成的技术风险,使设计师理解问题更正及标准化表达的必要性而配合更改;近几年,经过新老三星及翔龙共7项目几个阶段近万份文件的反复审查、交流、质疑与接受、修改过程中与设计团队的协作,大家渐渐感受到用共知的术语及规则规定进行沟通、用规范性的表达方式表达设计思想带来的高效性及便利性、使用模版保证了报告基本内容无遗漏、设计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新的设计内容;设计师逐渐地接受与自觉执行相关规范,认识也从最早认为标审耽误时间到现在主动要求在文件输出前先让标审给看看有什么问题、对提出问题的更改从最早的抵触到现在很情愿地去更改;也会给规范提出一些优化建议;这使我们技术文件管理规则的优化与执行进入良性循环,为后续技术管理工作的深入及数据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2016年六室PDM系统正式上线,也给技术文件管理带来了新契机;随着PDM上线,六室技术文件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得到较好共享、固化与执行。如:技术管理成果(室规范、各类文件应用格式47种、常用航天科技集团及院标41份、GJB&QJ标准目录)在系统得到共享,保证了硬件设计技术文件格式应用的一致性及选用效率,之前格式误用的现象基本杜绝,同时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硬件设计文件审签流程(11大类198种文件的8类审签流程39个节点)在系统得到固化,使流程得到自动化执行,使文件的审签及反馈高效,审签意见清晰地记录在案;实现了之前不易实现的设计数据、电子文件的归档、并按以产品结构为中心对数据进行组织,研发成果按期望方式有序的存储于系统中,可按权限共享;设计人员可以对系统数据进行快速、查询、浏览、重用、共享等;使设计文件真正保证源头唯一、有序流动;设计变更得到很好控制、产品技术状态清晰易见,改动的随意性基本消失。 

  未来随着我们技术文件管理规则的不断深入完善、设计师队伍对管理要求的理解伴随着应用而认同与深入、信息化系统中的技术管理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下;可以预见六室技术文件管理水平、全员意识、综合效率将与日俱增,为高质量完成“十三五”期间的多个型号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六室  毕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