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研究生教育 | 国际交流 | 学术出版 | 科学传播 | 人才招聘 | 图书馆
 邮箱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园地 > 学习园地
汶川地震有感
发布时间:2016-03-30 作者: 【字号:   【点击率: 打印本页 关闭
这一天有着一个看似风平浪静的早晨,一样的天,相同的地,甚至没有奢望会在这一天看到什么令你振奋的事……可是这一天注定不平凡……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我们正在办公室里上班,忽然感到一阵头晕,电脑和桌子开始晃动,没错,地震了!地震来得如此突然,让人们猝不及防…很快便知道到了震源的位置:四川汶川,而且是7.8级!当时并不知道祖国遥远的一方发生了什么,只是赶紧拿起电话拨向远方的朋友,然而通信全部中断,此时此刻的我真切的体会着四川亲人的焦急心情。接下来的时间便不断收到灾区新闻记者发回的灾区现场的电视画面、图片,房屋倒塌,滑坡导致大量道路中断,救援人员开始奋力抢救生存人员,然而已经将近上万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远在北京的我们什么也帮不上,唯有在心中为他们加油,祈祷奇迹降临。 13日上午,院里接到紧急命令,鉴于灾区天气状况不佳,要求我们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设备紧急奔赴灾区执行地震测绘任务。当我接到通知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我终于可以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了……当天下午开始,我们六室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连夜紧急搭建了一套成像设备,14日清早,我们一行二十左右人员携带二十余件随行机器设备踏上了奔赴灾区的行程。到达重庆江北机场后,当人们看着我们硕大的设备上贴着“抗震救灾”的字样时,无不投来赞许和感动的目光,当时的我虽然因为连夜奋战带着些许疲惫,但我知道,那一刻我是背负责任的,也是幸福的。 我们的工作地点被安排在临近江北机场的重庆消防培训中心酒店,重庆机场、重庆科委以及酒店人员都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支持。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搭好了全套设备,等待着赵凤军和李飞副主任带回机上飞行记录的数据。这次地震的波及面非常广而且破坏力强,很多受灾地区由于通信和道路的阻断和外界失去了联系,抗震救灾的任务进展困难。当时由于灾区阴雨状况,光学航拍设备难以发挥作用,上级发来指示要求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雷达图像送达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国家领导提供及时的救灾决策依据,这对我们飞行的覆盖能力和地面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天晚上送回连续飞行的两个架次数据就达2T多,赵主任、李主任和机组人员也创下了连续飞行13小时的新记录。在我们的地面处理工作室里,吴一戎所长、邓云凯主任和张毅处长一直和我们共同奋战在第一线,为了更快的出结果,他们将任务分解成清晰的流程,我被安排为数据回放组的负责人。数据回放是承接飞行采集和后端处理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着出图像的速度,我们小组五人立刻投入紧张的战斗,午夜零点左右,成功回放出第一组重点数据,正在焦急等待的成像组成员马上投入工作。熬过紧张的一夜,终于在凌晨5点左右获得了第一幅高质量的合成孔径雷达多极化图像,成像中心正位于汶川县城,此数据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了国务院救灾指挥中心;在后续获得的图像中,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中断的情况清晰可见,充分显示了合成孔径雷达全天候全天时不受天气影响的优越性,同时也为救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我们一直这样伴随着余震紧张而忙碌的度过。我们也曾恐惧,也曾疲惫,但房中电视上不断播放遭受巨大伤痛的灾区人民和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全体官兵和白衣天使的画面,让我们鼓足了精神,坚持不懈! 在自然的变幻面前,生命脆弱渺小;但在自然的无情面前,人类却是无比伟大。在灾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为灾区人民筑起爱的长城;在灾难面前,总理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为灾区人民撑起爱的天空。而我们这个团结高效的队伍在重庆奋战的点点滴滴,也永远的留在了历史的那一刻! 六室 何小燕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2008-200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邮编:100190 邮件:iecas@mail.i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