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
|
汶川地震有感 |
发布时间:2016-03-30 |
作者: |
【字号: |
小 中 大 |
】 |
|
【点击率: |
】 |
【打印本页】 |
【关闭】 |
|
|
12日傍晚,听到我国四川省发生大地震的消息时,我还并不了解7.8级的地震意味着什么,但新闻记者不断反馈的灾情使我非常不安,那么多人遇难,那么多人还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助,道路严重塌方无法通行,通信全部中断,持续降雨导致天气情况极其恶劣,连空降都无法实行,汶川,这个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美丽地方竟像突然消失一样,没有人知道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解放军战士正冒着生命危险疏通前往汶川的道路,可那在地图上仅是弯弯曲曲的一条细线啊,李白都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见四川山路之险,整夜我听着广播辗转无眠。13日中午院里下达了赴四川灾区执行地震测绘任务的命令,我被安排为数据处理组的成员,接到命令后,非常激动,终于有机会能在危急时刻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份力了,可这任务也是沉重和艰巨的。大地震来得太突然了,它不仅破坏力强,而且影响面积也非常广大,这就需要我们处理每天1T左右的数据量,并且雷达图像须以最快速度送达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门,为国家领导及时做出救灾决策提供依据,我们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和处理技术面临着巨大考验。危急时刻,冯锦博士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了一套服务器搭建方案,在六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3日下午和晚上的紧张装配,一套崭新的处理系统终于搭建起来了。14日早上,我们一行十几人及时赶到了首都机场,在那里将处理设备打包,当把设备贴上“中科院电子所抗震救灾专用设备”的标签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加油,我们是代表电子所,代表中国科学院来参加次救灾行动的,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退缩!
14日下午,我们抵达重庆后,在那里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将二楼的会议室改作处理室,开始组装设备,所有人都紧张地忙碌起来。而我们六室的另外一支飞行人员队伍,在赵凤军和李飞两位副主任的带领下,此时正在奖状飞机上执行采集遭受地震破坏地区雷达图像的任务。傍晚时分,整套系统刚刚搭建起来,调试正常,第一批雷达数据就从重庆江北机场送抵处理室,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尽快了解灾区受损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飞行组的同志们一天内飞行近十四小时,创下我国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测绘的一项新纪录!吴一戎所长亲自指挥,邓云凯主任更是不眠不休地和大家一起坚守在处理室,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处理结果。观察四川省平面地图以及三维地形图就会发现,那里的地势十分复杂,高山与深谷交错纵横,平坦开阔地区极少,多数城镇和村庄都依地势而建,分布于山谷之中,周围的高山往往会阻挡雷达电磁波,造成测绘的困难。经过一番努力,15日凌晨我们成功获得了高质量的合成孔径雷达多极化图像,图像中房屋坍塌、山体滑坡、道路受阻等灾害情况清晰看见。大家略感欣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次任务的重要意义,在道路阻断地面部队的到达,云层阻挡光学设备航拍,天气恶劣无法实行空降的情况下,合成孔径雷达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通过雷达图像,能够了解地面的基本情况,而且由于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多极化、宽测绘带的特点,我们不仅能精确地知道地面目标的受损情况,还能从宏观上了解整个区域的受灾情况,对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以往未曾遇到的航线设计与目标的经纬度定位问题,合成孔径雷达的飞行方向和照射角度对平原地区成像结果影响并不大,可是对四川的多山、多谷地区的成像却影响很大,在清楚待测绘区域的实际地势情况的条件下设计飞行航线能够取得最佳的测绘效果;另外由于日处理数据量巨大,测绘区域众多,很难直接从图像上辨别目标的实际地理位置,往往需要借助经纬度来定位目标,因此标识图像的经纬度非常重要。八室的赵永超博士也同我们一起来到了重庆,一直从事地质研究的他非常熟悉四川一带的地质情况,甚至亲自走过大部分的路,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到重庆后开始的连续三四天,我们所有人基本上都没有睡过觉,大家在全力以赴的工作着。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摸索,我们逐渐在回放、成像、图像拼接、全极化信息融合等环节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流程,实现自动化、批量化处理数据,大家就可以轮流休息了。一直到这次救灾任务结束,我们都在不断地调整处理算法和处理流程,实际的数据和实际的情况是检验我们处理工作最有效的手段,经过这次历练,我室的处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次汶川大地震实在是太强烈了,5月12日主震结束后余震一直不断,我们对几次比较强烈余震的剧烈晃动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下午,我正坐在二楼处理室的计算机前,突然感到似乎是有人在使劲地摇动我的座椅,我说,不要闹,可并没有人应答。看看周围的东西,都在晃动,我才知道这是一次余震,于是我跑到楼下的操场上,发现那里早已站满了人,大家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嘛。回头再看宾馆大楼,真是心有余悸。有的时候发布地震预警,我们就不能睡在房间里,每人一条毯子裹在身上,幕天席地露宿在操场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比平时的闹钟还要准时和有效,我们立即爬起来跑到处理室看看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在重庆的二十多天,就是这样度过的,辛苦又幸福,紧张又充实,想着遭受巨大痛苦的灾区人民和奋战在第一线的战士们,我们能为他们提供帮助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时时刻刻的余震威胁也并不能阻止我们坚持工作的意志,努力工作直到胜利!我们的工作也得到四川省各界的全力配合,深感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抗灾、减灾的强烈需求。这些是我们顺利推进工作的坚强保障和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回到北京后,我时常会想起在重庆那段与大家一起奋斗、一起工作的日子,点点滴滴让人感动,各位老师丰富的经验、忘我的工作态度,同事之间相互帮助、共度难关的情谊使我们成为一个团结、高效的队伍,在面对巨大灾难的时候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战胜了所有困难,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能够参与这样的一次任务,我感到无尚光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