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信息电路与系统研究室的若干回忆(方永绥、陈教芳、陈筱英,李富墉 ) - 兼缅怀沈光铭先生 一 信息电路与系统研究室(老一室)的由来 1975年8月电子所自通信兵部回归科学院,制订十年发展规划。76年打倒四人帮后、全国开始拨乱反正,77年党中央领导过问科学院、蹲点视察,重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及科技是生产力,力促科学院重振旗鼓。78年初,小平同志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带来科学的春天。这一切鼔舞了压抑许久的科技人员,大家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迫切希望迎头追赶国际前沿,为把过去十年的损失补回来而贡献力量。 在顾德欢所长等所领导的推动下,并充分发揮沈光銘、陈宗騭等老专家的积极性,组织中青年骨干参与民主研讨,建议改变单纯以电子噐件为主的局面,拓展电子所的研究方向,使电子器件微波噐件和电子电路与系统应同时並進,成立了以沈光铭为组长陈宗騭、谢寿生、……等同志参加的调研组,建议结合国家发展空间技术的规划,以空间遥感、资源卫星有关的重奌技术与系统为主攻目标,如侧视雷达、空间电视等。 约在76年下半年,由陈宗騭先生负责的信息与遥感技术研究室先行成立。约78年,由文革前的原半导体电子学研究室主任沈光铭先生组建的信息电路与系统研究室宣告成立。这是电子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拓展了电子所的研究领域,对电子所后三十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与空间遥感相关的信号处理及数字通信技术,以及所涉及的更基础的各类电路及系统,正是国际上发展最快,国内外差距最大的领域之一。二个新建的研究室,起奌低但目标高,难度大却方向正确。 二 初創和中兴期:1978-1987年 老一室初期以空间遥感电视为主攻目标,后经大量调研发现,空间电视作为遥感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关鍵噐件均需依赖进口並被禁运。于是转而主攻民用的高分辨电视技术(包括广播级及工业级)及直播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宽带微波通信、电信类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高分辨率图文信号処理和显示技术,医学生物电子学等课题,还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调研类项目。 老一室初期的人员,大部分是从所内各室分批择优选取,其中不少人专业並不对口系改行入老一室。有杨龙生、柴振明、蔡德孚、卲文昌、李秀卿、张维煜、崔濬明、贝德,洪济深、卢国铭、朱元贞、陈聚瑜、李森、韩宝珍、赵宝强、刘文庆、方永绥、姜遵富、朱敏慧、李明中、陈教芳、郦建国、徐燕幸、李国华、李保玲、腰蓉、储留大、李富墉、伊丽芳、唐鸿芳、白丽萍、汤德芳、凌荣堂、郑果毅、罗辛、寿景禾、张永智、曾琼秀……等。以及来自北邮的应届毕业生郝传秀、田文久,稍晚来的有淸华78级硕士研究生陈筱英,留室的硕士研究生邹谋炎,黄颂恩等。在老一室就读的研究生有:邹谋炎、黄颂恩、郑元芳、黄振凤、余国瑶、史鈞富、程惟康、?何良、章明、耿子牛、丁暁鸿、姚威、郑福双、郑金褊、李三英、王仲科、王树群、柯丹群、程学儉、朱文武……等三十多位(老一室鼎盛时期全室含研究生的总人数达到六十多位)。 鉴于人才断层,当时兼任副所长的沈先生深感培养人才的迫切性,紧跟国家的开放政策,他很快积极采取重要措施。首先,在科大研究生院开设电路理论课,自译自编教材,由室内几位青年骨干联合轮流讲授,既培养了学生又培训了充当讲师的业务骨干。在公派留学方面,从78年底柴振明赴德国洪堡研究进修开始,此后有:方永绥、朱敏慧、陈筱英去美国、储留大去英国、蔡德孚去日本、邹谋炎去德国等分批分期作为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同时大力招收研究生,广聚英才于老一室。后来柴振明、蔡德孚、卲文昌等老同志也先后招收研究生,使老一室成为当时电子所研究生数量最多的研究室。这些措施为研究室自身、电子所、科学院及国家培养了许多业务尖子和精英,日后不少研究生成绩斐然,还孵化出很多卓有成效的公司。 由于闭塞多年,沈先生深知开展国内外学朮交流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立即着手創建交流平台。79年与淸华、华南理工、四机部几位学界权威重建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电路与系统学会,沈先生担任第一副主任。該学会一直挂靠在电子所三十多年并延续至今,对扩大电子所的影响及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起了很好的作用。該学会的具体操作都是由所办配合老一室进行。79年夏,沈先生又率中国电子科学家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IEEE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並应邀参观NEC等几家大公司,因为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受到多方热情接待。此行重新开始了与中断已久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IEEE的联系。1985年由电子所与学会联合承办的IEEE香山国际会议,与会代表约400多名,其中外宾近200名,几乎囊括了当时电路与系统领域的顶级专家,受到中央领导和院领导的重视,数十名外国専家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是二个平台互动的结果。 当时,科研经费极有限,仪器设备落后、元噐件陈旧並匮乏,加上五、六十元月薪的低工资及住房极其困难,老一室的同志都是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工作。但是仍然在高分辨率黑白及彩色电视体制研究及实现应用、X波段宽带传输、高分辨率图文処理及显示、直播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人工耳蝸、石油部隨鉆油井微波通信可行性研究等课题上取得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或登录国家科技成果公报,或獲科学院二、三等成果奨或国家邮电部、卫生部、石油部的科技成果奨、或進行了技术转让及推广应用。同时,在电路与系统理论研究上也成果颇多,许多同志有不少高质量論文发表在学术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难以全面统计。还有几本出自老一室同志的、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版或再版:如"电子放大器的理論与设计"(柴振明)上海科技出版社,"信息传輸、调制和噪声"(柴振明、黄颂恩等)人民邮电出版社,"遥感技术基础"(卢国铭姜遵富等)科学出版社,"系统工程基础"(方永绥等)上海科技出版社,及稍后的精装本研究生教材"反卷积和信号复原"(邹谋炎)国防工业出版社, 约80年末或81年初,由于学朮争议处理欠当,天性耿直的沈光銘先生愤懑举家返回美国,大家十分意外。这对电子所和老一室无疑都是重大损失。他的創新精神、民主作風、诚恳待人、平等待人和雷厉风行的風格,大家至今记忆犹新不能忘怀。沈先生56年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举家从美国回来,参与早期电子所的初創和几度调整,文革中又受冲击,但爱国之情矢志不渝。他对电子所自76年开创空间遥感技朮、信息科学、电路与系统领域的研究方向,创建老一室,创建重要的学朮交流平台,及大批培养青年业务骨干和研究生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沒(沈先生在几年前故去)。 沈先生离所后不久,从德国洪堡进修回来的柴振明先生接任老一室主任,他是沈先生早期的研究生,也是老一室的創建者之一。在他84年接任电子所所长前后,先后担任副主任的有蔡德孚、方永绥二位。老一室初創期,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有黄楚珊、张瑞兰,郝传秀三位,她们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维护团结、发扬民主,贡献颇多。 三 分流和转化期:87-94年 1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成立公司 科学院大力提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有"断奶"以促进科技人员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提法。经过初創期的努力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才,而科研经费则更显不足,僧多粥少。在柴振明所长的支持下,得不到足够经费或横向任务的人员开始分流。姚威、李国华、甄为华等带领9名老一室同仁創办电子所的大洋图像科技公司,郦建国与刚研究生毕业的郑福双,自行创业成立奥特公司:后来又演变为新奥特与泰立二家公司:还有储留大创办的科兴公司、郑金福创办的博汇广电科技公司。方永绥、黄颂恩、李明中等则被派駐院办中国大通公司作为大股東电子所的代表。 如今大洋、新奥特、博汇,泰立发展良好,名列行业前列,利国利民,同时为国家創造了可观的利税及就业机会。大洋公司研发的特技字幕机为亚运会转播贡献颇大,获国家级奖励。老一室水缸里的鱼苗游过江海变成了大魚或鲸鱼,是老一室人的骄傲,也是电子所的骄傲。而这种大众創业、万众創新的开拓精神,恰是今天李总理大力倡导的。 2 科研工作 尽力争取横向项目维持科研的经费。蔡德孚、陈教芳二位的团队,在邮电部国家"七?五"、"八?五"、重奌攻关的综合业务数字通信ISDN项目中承担了11个关鍵子课题,涉及ISDN的多功能终諯、图形処理和数据库技术、会议电视视频编碼技术研究、可视电话、宽带ISDN中的HDTV信源编碼、用户网关接口和终端接口、光纤用户环路、宽带交换以及彩色可视电话和多媒体终端。其中,终端实体加入并通过了邮电部部级联网试验,现ISDN/B-ISDN已为大众日常实际使用。此外,他们还代表电子所应邀参加了北大清华合作的基于LAN和FDDI的多媒体电子邮件项目的一期研究并通过了鉴定,此乃早期互联网技术。 老一室的HDTV团队则在实用化、电路集成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技术轉让推广应用到各行各业上(如江苏省太仓、东北大庆)轉化为生产力。邹谋炎于91-94年再次赴德国研修,陈筱英于91年底至94年4月赴新加坡工作,学习了大型图像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网管技术。回所后调八室工作,做大型图像数据库和所互联网的改扩建工作。 3 研究生出国深造 由于所、室科硏经费严重不足,老一室培养的几届研究生出国深造。由于基础扎实和刻苦努力,加上近距离接觸先进设备噐件,他们逐渐成为业界精英。其中有朱文武、郑元芳二位现为IEEE会士,朱文武在淸华大学计算机系任副系主任,报效祖国,章明位居微軟公司中层,曾率团回国访谈合作,郑元芳曾获美国里根总统青年科学奨,现为OSU大学电子电机系主任,为上海交大兼职院长並多次回国讲学,还有现已退休的集成电路芯片专家程惟康博士……等等。他们虽身居海外,但对电子所、对老一室仍有感情的深厚,爱国恋鄉之情不变,仍与老一室同仁维持联系。 4 室领导 副主任蔡德孚、邹谋炎面对人员变动和经费严重不足,努力挑战,陈教芳同志双肩桃,兼任党支书。 四 收缩和收尾 94-2000年 1 老一室 于2000 年结束 蔡德孚、陈教芳二位先后于95年、96年退休。张维煜、貝德、崔濬明等几位元老亦先后退休,人才补充不足。洪隆昌主任和李富墉支书努力开展大屏幕投影电视等项目的研发,努力争取经费,但由于大环境和小环境所限,老一室于2000年正式结束。 2 大调整 电子所采取集中兵力于机載星載侧视雷达、高功率微波噐件,空间行波管、大功率激光等軍民两用的项目,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或选择。有得有失,同时电子所再次大调整,原五、六、七、八、九,五个研究室,已于93年先期合并为微波公司自负盈亏。尚在室里的同志,顧全大局,支援其它部门,老一室完成了它历史使命。 五 小结 老一室在HDTV、微波宽带传輸、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图像处理、ISDN综合业务数字通信、医学电子等领域做出了有份量的贡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及科技人员的良知,大家都很尽力,出成果、出人材是研究所的根本使命,在出成果的同时,老一室还孵化出了一批出色的、对国家社会有不菲贡献的企业家和創业者,他们将科技成果成功地轉化为生产力。老一室桃李滿天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至今活躍在国内外电路与系统领域中的科技精英。老一室的文化传承了沈光铭先生倡导的学术民主、大胆探索、服从真理、不畏权威、既有团队精神又尊重个人兴趣、兼容並包、支持人才流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核心理念。 总之,老一室在研究领域覆盖面之广泛、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並贡献于国家、創新創业人材的培育、学朮交流和思想活跃等四个方面是很突出的。 老一室的发展軌迹,基本上反映了科学院和国家各个阶段的政策变动和大趋势,同时也透射了一代科技人员的曾经的雄心和面临过的种种困惑。现在的电子所比起78年的电子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电子所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大家庭。与老一室同时創建的兄弟研究室老二室,在院、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电子所后任的几任所长的鼎力推进下,在机載和星載侧视雷达的实施和型号工程化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终于修成正果,为国家和国防做出重大贡献,这让老一室同志颌首庆幸。沈光銘、陈宗騭二位前輩科学家几十年前的科技梦,经过上上下下许多年许多人的通力合作终于在电子所实现了。 愿以此文扼要记叙1978-2000年二十多年中原老一室同志曾经的辛勤付出,并以此告慰已经故去的沈光銘先生,顾德欢老所长,杨龙生先生,和为老一室做出贡献的已故同事邵文昌先生、蔡德孚先生、姜遵富先生,还有老一室已故发明家张騰广,他拥有的非职务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可能是当年所内最多的。 感谢柴振明先生、贝德、邹谋炎,张维煜、李国华、郝传秀、张端兰等老同事提供资料及回忆。几十年前的事,倘有疏漏、誤差、欠缺,迄谅並望勘误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