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科院推出的“面向工程”出力(吴珊英) 为改变我国光灯产品长期以来,落后于国外的局面,八十年代初由中科院数理化学局牵头,组织院内长春物理所、北京电子所、大连化物所、沈阳金属所共四个所各自发挥特长,进行产品质量攻关。通过改进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和检测手段,使荧光灯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国内的名牌产品。 我们电子所接受任务后,组成了由我与谭学员为组长,共6人的攻关小组,攻关组成员还有张琬英、万小文、汤卞玉、徐振英。我们的任务在荧光灯攻关中是至关重要的,即研制新型电子粉,改进灯丝结构及制灯工艺,从而提高电子粉的涂覆量和发射能力,以保证灯管的寿命。 为了将我们研制的新型电子粉、新型灯丝结构应用到灯管中去,必须到全国各个荧光灯厂做试验,因为所里没有这样的设备与环境,经过调研我们选定了长春灯泡电线厂、河南华星照明电器总厂等作为重点的试验单位。 1981年我与谭学员去河南华星照明电器总厂做试验,一切都很顺利,我们两人各背了十支40瓦荧光灯准备回北京测试各项性能,并做加速寿命试验。厂里派车子送我们到安阳火车站,半路上因前面车子发生车祸延误了时间,等我们赶到火车站时,去北京的火车还有8分钟就要开车了,我们十分着急,怕误了车,谭学员说:“我先跑上车去,让列车员通融一下,先别关车门,你也快点跑。”要在平时也还可以,无奈背上负重太多,跑起来十分困难,但让我还是以最大的毅力在开车前冲到了车门口,(这列火车其他车门全关上了,火车即将开动。)此时让我感到一辈子的一幕出现了,车门口伸出无数双手都想来帮我,一位大个子小伙子伸出有力的双手一下就把我拽上车,瞬间火车开动了,我们顺利地回到了北京。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至今还是让我记忆犹新。感谢那位好心的列车员,感谢那位帮助我的小伙子,感谢我们伸出援手的不知名的人们。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使荧光灯管的寿命由原来的3千到5千小时提高一倍达到1万小时以上(国际先进水平为1万到1万2千小时),光通量由原来平均2137流明提高到2550流明(国际先进水平为2600流是),100小时光衰退率205%(国外先进水平在3%以下,我国则普遍为5~7%,有的甚至在10%以上),色座标全部符合IEC规定。 由于我们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7年“荧光灯质量攻关——高效长寿命日光色荧光灯”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又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的技术依托单位,在全国推广应用我们的电子粉以及电子粉制作技术。这是我们攻关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几个荧光灯厂积极配合有关。 1987年我们的高效长寿命荧光灯用电子粉及新型灯丝结构移植到长寿灯泡电线厂后使该厂荧光灯寿命达1万小时以上,我们共同生产的科工牌荧工灯达到国际水平。 该厂先后荣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优秀产品奖,1991年又荣获全国电光源行业最高奖——国家银奖。1992年创产值3740万元,获利税561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年我们的技术移植到河南华星照明电器总厂,该厂于91年获行业评比最高奖——国家银奖,到93年底创产值6000万元,利税900万元,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3年我们又接受轻工部的任务,研制长寿命节能荧光灯用电子粉和细管径荧光灯用电子粉,该电子粉应用到18W的细管径荧光灯中寿命达8千小时以上,在节能灯中使用寿命达6千小时以上,1995年该电子粉通过轻工部成果鉴定,并已推广应用到各个荧光灯厂。 综上所述,我们为当时中国科学院推出的旨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重大工程计划J“面向工程”出了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