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的骄傲(张燕) ——所庆60年有感 今天,电子所迎来了60华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电子所大楼更加庄严伟岸。她承载了电子所几代人的拼搏和奋斗,见证了电子所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意志和品格。几代人的梦想从这里孕育。从这里起航、腾飞,铸就了电子所的辉煌。 我是一个已经退休了的电子所人。在记忆深处永远抹不掉、忘不了的是电子所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点点滴滴。60年,探索和创业的道路,步步艰辛。60年,始终坚持愿景和目标,更不容易。60年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电子所人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宏伟史诗,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永远的骄傲。 2003年的7月,连续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淮河流域,罕见的洪涝灾情和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牵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心。在国家急需的关键时刻,电子所人肩负着使命和责任,挺身而出了。7月15日,电子所航空微波遥感监测小组在王岩飞副所长的带领下,与遥感所和海军航空兵奖状飞机机组分别赶赴南京。当时,我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电子所航空微波遥感监测团队,亲身感受到了电子所人的忘我工作态度和精神。 7月的南京骄阳似火,地面温度高达50度,而淮河流域的洪泽湖、兴化和王家坝三个重点测区确是阴云翻滚,暴雨连绵,不利的气象条件,给飞行监测任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只要气象条件允许飞机起飞,执行雷达监测任务的奖状飞机就立即起航。 执行雷达监测任务的奖状飞机,舱内十分狭小,雷达设备装入后,随机监测的科技人员只能蜷缩在雷达设备旁边。飞机飞行一架次需要4个小时,机上没有卫生间,机组人员只能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王岩飞、禹卫东和徐向辉等科研骨干坚持跟机飞行,随时解决和排除故障,确保雷达设备良好运行。为了抢时间,早一点儿监测到受灾地区的情况,他们一架次飞机任务结束后,简单吃一些食物,又开始执行新一架次的飞行任务,每一条航带的数据和图像,都凝结着他们心血和汗水。地面处理组的张冰尘、李鹏、唐禹和詹学丽等不分昼夜地守候在17台计算机旁,一丝不苟,精心处理获取的雷达图像,在执行任务的13天里,沙发就是他们打盹、休息的床。 两周后,他们圆满完成了受灾地区的航空微波遥感监测任务,洪涝灾害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数据和图像,送到了国家有关部门,为淮河流域灾情核查,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家防总办给予高度的评价,路甬祥院长发来感谢信,电子所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中国科学院赢得了荣誉。 2005年的春节,对于六室人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中国遥感卫星一号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研制任务自1999年3月正式启动,至2005年春节前夕,经过了近6个春秋的艰苦奋斗,进入到关键时刻。为确保中国遥感卫星一号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正样产品高质量按时完成,六室领导提出了苦战90天的要求。 除夕、初一,正当这万家灯火,亲人欢聚的时候,六室的实验室却是灯火通明。宋红军、齐向阳、魏云龙、张文斌等十余名科研人员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为了保证雷达系统关键设备的研制任务,赵凤军副主任带领肖登军、李恒和焦晓琳等科技人员合理安排调试、电装等工作环节。工艺组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凌晨2、3点才能休息。李飞患感冒发高烧,到医院输液后,立即赶回到工作岗位上,原本消瘦的脸庞,更加消瘦了。黄海平怀孕5个月了,并出现严重的孕期不良反应,但是她放心不下自己的工作,在家人的护送下,一直坚持工作,没有休息一天。 六室的春节会战,为保证中国遥感卫星一号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制任务的圆满完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中国遥感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电子所人的飞天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5月20日,我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参加了一对年轻人最感人、难忘的婚礼。这一天,内蒙古上空白云飘飘,阳光明媚,苏尼特宾馆彩旗高挂,欢声笑语。伴随着优美的“婚礼进行曲”,八室的明锋挽着身着艳丽蒙古礼服的新娘,缓缓步入婚礼的大厅,新郎英俊帅气,新娘温柔善良,满堂的宾客见证了这对年轻人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 明峰,在4月份就登记结婚了,为了完成中国遥感卫星一号的定标任务,他放弃了计划中的蜜月旅行,离别了新娘,与八室的科技人员来到了风沙漫天、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定标场基地,投入到紧张的科研任务中。基地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深深被明峰夫妻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基地领导把新娘接到草原上,为他们举办了这场简朴而又意义深远的婚礼,声声祝福,杯杯美酒,表达了基地全体科技人员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这就是我心中的电子所人,我永远尊敬的电子所人,他们仅仅是我记忆长河中跳跃出的浪花几朵。60年了,在电子所人的身上,始终保持和传承着一种精神,一种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科技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托起了电子所的昨天和今天。 明天,电子所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